Tuesday, December 28, 2010

金融遊戲是騙局?:第二篇

中國數學天才一條公式 把全球銀行業推向懸崖

次貸風暴爆發前,美國華爾街運作上億美元交易的銀行家,無不對李祥林這位中國數學天才稱譽,甚至認為他某日會得到諾貝爾獎的眷顧。

因為他發明的一個數學公式,讓2001年規模只達9200萬美元(約2億9000萬令吉)的全球金融洐生品市場,6年內增長67萬倍到2007年的62兆美元(約195兆令吉)。

但金融市場出乎意料之外改變,曾繁榮無比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崩潰,把全球銀行推向懸崖邊緣,全球更陷入自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。

李祥林也被同樣一群銀行家視為眾矢之的,孰不知成敗皆因這一條公式。

早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,美國華爾街就依賴金融工程精英創造各種新的獲利途徑。

但儘管金融市場蓬勃發展,數以兆計的資金一直不敢貿然進入投資市場,最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業一直無法精確簡單預測投資對象的風險。

李祥林的公式,卻以一種近乎簡單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。

追溯至2000年,37歲的摩根大通僱員李祥林著迷于一種叫做“破碎的心”(Brokenheart)統計學現象,意即當一對伴侶其中一人去世,未來幾年另位伴侶去世的可能性就會大增。

他關注的是一個金融難題,如幾家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企業,若其中一家倒閉,剩下的公司業績會否受影響?倒閉的可能性又有多大?

從投資角度來看,能否確定這點至關重要,因為這能非常準確預測不同投資對象的投資效應,從而精確知道對某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、和投資多少錢。

量化投資對象互影響
情況就像你很容易知道果農今天摘下多少斤蘋果,卻很難預測未來一週會有多少斤蘋果因為賣不出去而爛掉。

李祥林2000年在著名金融雜誌《固定收益》發表一篇名為《論違約相關性:相依函數方法》論文,用極簡單數學方法,量化不同投資對象之間的相互影響,及每位投資對象或存在不同風險。

他用一個叫“信用違約掉期”(CDS)的參數,推導每位投資對象可能潛在的風險。

這種參數在市場是公開的,就是投資者為了保證自己能按期取得投資回酬而買的保險,這也是金融衍生品最主要的部分。

美國國際集團(AIG)、房利美(Fannie Mae)和房地美(Freddie Mac),一直是這個市場最大的保險提供商。

這些保險的購買者包括雷曼兄弟、美林、高盛集團、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投資機構。

李祥林的公式讓金融機構能大膽出售各種新型證券和金融衍生品,將金融市場擴張至幾乎不可思議的水平;正因如此,當風暴來襲時殺傷力更大!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