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27, 2010

金融遊戲是騙局?:第一篇

美國出亂子全球要買單 金融市場是天然龐氏騙局?

2008年,全球金融及經濟遭受百年一見的衝擊,2007年7月發生並席捲全球的次級房貸(Subprime Mortgage,簡稱次貸)風暴是肇因。

這場風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創全球主要金融市場,引發的金融海嘯波及世界各國經濟甚廣。

事隔三年,次貸夢魘漸漸消散,世界各國慢慢重振旗鼓,經濟也已自衰退復甦。

雖然事過境遷,是次金融海嘯卻留下陣陣疑團,甚至有人直接了當問:“美國次貸危機是欺世大騙局嗎?”

但過往被視為可創造就業和財富的金融市場,如今信譽不再,種種自由環境下洐生的產品和服務,竟也認成一條條的騙人公式?

一場金融風暴,讓美國華爾街的風光不再,昔日的三大銀行如今分別落得合併、破產、收購的下場。

連串骨牌效應瞬間引爆,全球化使無國籍之分的經濟體成為受害者,身陷其中的投資者更哀鴻遍野。

關于當時的概況,大部分人都了解,但隱藏在背后的細節與真相,知道來龍去脈的人並不多。

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希勒(Robert Shiller)1999年撰寫,2000年發行的《非理性繁榮》(Irrational Exuberance),就把金融市場當作一種天然發生的龐氏騙局(Ponzi scheme)。

後來者以為有利可圖

所謂龐氏騙局,就是以新加入者的錢,當作“報酬”支付先加入者,2008年被揭發的馬多夫騙局便是一例。

當先加入者有“實際報酬”展示時,就形成一大“鐵證”,證明加入的好處,並吸引更多后進者加入。

龐氏騙局會有一位首腦人物,主導騙局進行,金融市場卻不需要頭目。

因為在金融市場,只要一個正向迴圈就可帶來龐氏騙局的效果,即是希勒稱為“回饋迴路”的Feedback loop。

當先加入者有不錯回酬可展示就能吸引后進者,讓他們樂觀、期待,並以為投入股市有利可圖,所以就相繼加入。

愈多人加入,就再進一步推升股價,結果讓更多人有好成績可炫耀,再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。

這種正向迴圈就可形成股價泡沫,成為自然發生的龐氏騙局。

嗅不出次貸潛伏危機 監管體制失靈?

有人說,08年的次貸風暴可能是美國人自導自演的騙局!

此話從何說起呢?

房貸本身就有不小風險,因為這是在賭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未來收入能否持續穩定增長,次貸就是把房貸中最有風險的一部分單獨分出。

既然這部分的風險如此巨大,為何銀行和投資集團都趨之若鶩?

不知誰賺了錢
從危機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爛攤子,為何監管部門如美國聯邦儲備局,美林(Merrill Lynch)、花旗銀行(Citibank)、摩根士丹利(Morgan Stanley)等金融機構,在能接觸大量第一手數據的情況下,竟也嗅不出潛伏的危機?

一再標榜自己的金融體系透明的歐美國家,面對危機爆發成風暴,卻沒有人站出來提醒或阻止,眼睜睜蒙受鉅額虧損,但又不知誰人把錢給賺去了。

市場因而揣測,歐美各大銀行的金融利益關係人設立岸外對沖基金,利用次貸危機互相倒賬,把巨額利潤藏到海外不受任何監管的對沖基金戶頭。

在絕大多數民眾損失慘重之際,那些金融大鱷卻大發橫財。

這些臆測自是難以真相大白,只是曾經繁華無比的金融洐生品市場突然崩潰,卻要搞不清楚來龍去脈卻深受其害的環球民眾共承惡果,這還不是一個局嗎?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