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一句話這麼說:“金錢就像蛇,懂得抓拿就沒事,不懂拿捏分寸,反而被纏手或被咬。"
意味我們若無法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技巧支配錢財,勞其一生終將被錢所支配,淪為守財奴。
許多人都有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"的恐懼,一次理財或投資失誤,就此意興闌珊,把投資理財視為洪水猛獸,從此不聞不看也不聽,卻忘了檢討之前使用的投資工具,是否符合個人理財需求和當前狀況。
我們的人生由多個階段組成,從嬰孩時期至年老退休,每個階段對財務的需求因人而異,理財規劃也將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變化,唯有適當調整投資組合,才可發揮其作用。
為此記者特別諮詢專業理財師意見,列出每個人生階段所需的理財單,讓你糾正錯誤,告別失敗從新規劃,更有效率地理財!
單身期
累積未來家庭資金
走完成長教育期,我們的生活開始慢慢的邁入單身期,由於這時候剛進入職場,還在初期摸索和發展事業,個人收入不太穩定也不高,而且還未組織家庭,責任較輕,可以在這個時段打好基礎,累積未來的家庭資金。
不過,財務規劃師李達威指出,現今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與以前的人不一樣,大多數人缺乏理財觀念,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,往往沒想清楚是否負擔得起而毫無節制的消費,導致支出超過預算,把收入用於償還卡債、車貸、汽車維修、智能手機等其他開銷,所以才沒有能力供屋子,有些甚至需要依賴家庭救濟。
理財要點
遵循“2116"“103"支出模式
李達威建議,在這段時期從零開始規劃理財的社會新鮮人或打工族,遵循“2116"及“103"的收入支配程式,就可擁有最基本的“兩子一儲",即車子、房子及儲蓄。
2代表把20%的收入用於3年以上的長期儲蓄(不包括公積金),以作為長期投資的備用資金。
1則代表10%,存為活期儲蓄和購買保險,可各佔總收入的10%。活期儲蓄的作用就像應急基金一樣,可在發生緊急突發事件時將發揮作用,以備不時只需,而保險保費率最高可佔收入的10%,為單身生活帶來更佳保障。
6代表60%,有了以上收入支配,單身一族就可完全把60%收入用在日常開銷上。
不過,他指出很少人可真正達到這個目標,目前只有5%大馬單身人士符合“2116"收入支配模式,狀況令人擔憂。
至於“103",則套用在買車和房方面,即購車的價格必須相等於10個月的總收入,而購置房產時,屋價不可超過3年的總收入,才算舒適水平。
投資建議
可購買高息投資產品,如股票、信託基金等。另外,也可以參與投資門檻較低的私人退休金計劃(PRS),以獲得扣稅優惠。
家庭成形期
合理安排支出
家庭成形期大約1至5年,由於剛成立家庭,還未養兒育女,可享受愜意的二人世界,生活及工作逐漸穩定,收入也有所增加,但為了提高生活質量,為養兒育女做準備,則需要支付較大的家庭建設費用,如添購生活用具、償還房屋貸款等,是家庭消費的高峰期。
這階段的人更應合理安排支出,才能用剩餘資金投資理財,在穩定的基礎上進行資金保值和增值。
理財要點
從設立家庭賬本開始
婚後固定支出將大幅度增加,儲蓄必定減少,這階段的人需要增加收入提高儲蓄,所以工作時間都比較長,另外又因肩負家庭責任,在缺乏充裕投資金額的狀況之下,應採取較為保守的理財策略減低風險。
此階段的理財重點,可從設立家庭賬本開始,作為樹立長遠理財目標的基礎,記錄信用卡、房貸、車貸、理財產品、家庭日常開銷,如水電伙食費等支出。
另外也別忘了最主要的理財規劃,那就是以家庭為中心,定制和合理支配家庭建設費用。對於還未買屋的夫妻,首個目標應從購置房產開始,然後才順序添購家裡需要的硬件,如家具、電器等,完成後開始節財計劃,設立應急基金,備有足夠的流動資金防範意外發生,再進行投資。
投資建議
應合理的安排置業和管理債務,在資金稍有累積後,才選擇一些流動性較好的投資工具擴大投資,逐步減低投資高風險資產的比重。理財組合中除了投資股票、成長型基金、債券和保留活期儲蓄外,還可選擇一些繳費少的保險。
家庭成長期
生活穩定收入增加
結婚後,大約在30至40歲,這階段的生活穩定,收入增加,不過夫妻生活將由二人世界發展到一家三口,雖然有車有房有存款,但家庭成員隨子女的出生而增長,理財需求和家庭壓力也將隨之增加,包括月供龐大房貸、車貸、保險以及孩子養育費用,家庭支出負擔大,導致可累積資產有限,家庭儲蓄額下降。
若是雙薪家庭,有一定的財力支撐開銷,家庭抗風險能力較高,支出穩定者可趁子女上大學前逐步增加教育型儲蓄基金,籌備孩子未來的教育經費。
理財要點
多元化投資組合
這個階段父母們累積了一定的工作和投資經驗,風險承受能力增強,而孩子也從襁褓期,逐漸成長到能夠自立更生。
這期間最大開銷是子女的教育和保健醫療費用等,理財首先需要的是家庭保障,隨著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強,父母可以在資金保值增值的前提下,根據經驗投資,考慮建立不同風險收益的投資組合,並以創業為目的進行風險投資,如運用部份資金投資房產,以獲得穩定的長期回酬。
同時也可以開始規劃和準備孩子的教育金及夫妻倆的養老金。
理財師李達威表示,教育金額取決於孩子未來選讀哪些學校,計劃出國深造還是留在本地攻讀學位,上國立、私立大學、學院或雙聯課程的學費及開銷,都有一定的差距。
“規劃儲存教育金之前,父母應先參考各大學院校的收費,實際估算供一個孩子上大學到底需要儲備多少資金,有個底限後才根據收入狀況和學費計算,分配一定的儲蓄金額,避免儲蓄期間出現無法支撐的狀況。"
教育金應趁早規劃
他指出,教育金應趁早規劃,最好是從子女的孩童時期就開始,少過13年將難以規劃,若在子女上大學前10年才開始,則需要投入更高的儲蓄金額,這將無形中加重父母的負擔。
目前,在我國私立院校攻讀學士課程,每人收費介於5至6萬令吉,若父母計劃用20年時間儲蓄,包括學費按年調漲6至8%計算,一年需儲蓄6至7千令吉以上,才可應付孩子20年後的大學教育費用。
投資建議
除了為自己、伴侶和孩子配置基本的醫療、社會、意外保險等,也可考慮配置教育儲蓄保險,為孩子未來的升學、深造儲備資金。
至於孩子的教育金,可通過穩健型的基金定投方式儲備,更好的保證資金保值增值。基金投資的收益穩定又高於銀行,而且風險小,能夠有效的抵禦通貨膨脹,適合長期投資。
若家庭抗風險能力較高,可考慮持有股票投資,尋找低估值、高成長的股票長期投資。
子女大學教育期
教育及生活費猛增
子女上大學後的4至7年內,父母年齡約45至50歲左右,這個階段的教育費和生活費猛增,對於成功理財、累積了一定財富的家庭來說,完全有能力支付,可繼續發展投資事業,創造更多財富。
而對於那些理財不順利或起步較晚的家庭,負擔會更沉重,若無法成功在這之前累積大量財富,父母更應該把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,一切以教育費和生活費用作為理財重點,確保子女順利完成學業,千萬不可因急需用錢而盲目投資,導致兩頭不到岸。
理財要點
規劃好教育費及債務
這個階段理財優先順序為子女教育規劃,然後才是債務計劃,妥善規劃後才考慮為資金增值,最後才是設立應急基金。
由於人到中年,身體機能明顯下降,難免病痛,注重養老保健者可以加保醫療或重疾保險,即使重大疾病纏身也有保障。
投資建議
可考慮將40%的儲蓄用於股票或成長型基金投資,但一定要嚴格控制風險,另外40%用於存款或償還貸款,以應付子女的教育費用,10%用於保險,另10%為家庭備用金。
家庭成熟期
逐步減少投資風險
這個階段的家庭成員數目隨子女獨立而減少,無論在工作、經濟狀況、事業發展均達到顛峰,可儲蓄資金充裕,是準備退休儲備金的黃金時期,應逐步減少投資風險,儘快在退休前把所有負債還清,為即將來臨的退休生涯作準備。
這時候子女學業有成,逐步離開家庭開始獨立生活,支出隨家庭成員數目減少而降低,變得更加穩定,家庭日常開銷不大。
不過有個不容忽視的問題,即“上有老,下有小"的現實狀況,大部份人還要贍養父母,煩惱子女的結婚開銷等問題。
同時隨著年齡增長,我們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,需及時儲備一大筆的醫療資金和提昇養老計劃等。
理財要點
追求穩健理財方式
這時候不宜過多選擇風險投資,應側重於擴大投資,追求穩健理財的方式,可選擇增持穩定、風險較小的投資工具,如債券、貨幣市場基金等低風險產品的投資組合比例,抵禦通膨等壓力,得到一定的投資回酬。
一般上,老年人所需醫療資源是一般人3至5倍,隨著年齡增長,醫療消費支出將會越來越高,其中以住院醫療費用帶來的家庭經濟壓力尤其顯著。
所以,我們也別忘了訂製符合當前健康狀況的醫療保險和養老計劃,保障生大病或患癌症時,擁有足夠資金應付龐大的住院治療費,而儲蓄養老金,則是為退休生活儲備充足的備用資金,讓我們得以提早退休安享晚年。
投資建議
將可投資資本的50%用於股票或同類型基金,40%則放在定期存款、債券及保險,備用養老,另外10%為活期儲蓄。
退休以後
自由支配時間
享受生活
享受生活
退休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支配所有時間,不再為工作而煩惱,即使甚麼都不做,也會有一筆穩定的收入,雖然這筆錢比工作時減少許多,但卻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嚮往的事情,如盡情去享受生活和到處去旅遊。
理財要點
投資以保守防禦為主
退休後的重點是享受財富,而不是累積財富,理財投資應以保守防禦為主,目標是保證有充裕的資金安度晚年。
這時候的投資應以固定收益等低風險的投資為主,且無新增負債,也不要進行新的投資,尤其是高風險投資。
另外,也別忽略增加健身和醫療保健方面的開支,延緩身體老化,降低生病幾率,提高生活品質。同時也可以適當支配一些休閒消遣方面的支出,如淡季旅遊,以實惠的方式獲得更好的旅遊體驗。
對於資產較多的老年人,可採取合法節稅方法,把財產移交給下一代,並檢視自己擁有的人壽保險,以進行適當調整。
投資建議
投資組合方面,應提高債券比重,可將投資資本的10%用於投資基金,50%放入定期儲蓄戶口或債券,40%進行活期儲蓄。
結語:
萬事起頭難,投資理財也一樣,從零開始規劃,總有許多知識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跟進,通過實際操作吸取投資經驗。
唯有在年輕的時候打穩財務根基,逐步累積財富,我們往後的日子才可以過得更輕鬆自在,不必經常為了賺更多錢而奔波勞碌,而無法享受生活。
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,我們應無時無刻的把投資理財融入日常生活裡,平日開源節流,撥出部份儲蓄投資,讓錢生錢才是“生財有道"的好典範。(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財富焦點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